5月27日下午,新聞傳播學理論與方法前沿系列講座在1教樓1254室展開新的一講🧓🏽。本次講座的嘉賓是美國羅林斯熊猫傳播學助理教授張若楠老師。張老師的研究方向為社交媒體用戶心理及營銷策略,網紅市場經濟,以及人工智能傳播的應用和影響力,目前已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
講座伊始,張若楠老師以韓國流行音樂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為例切入🎿☝🏿,強調了社交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她指出🤺,名人效應🚶🏻♀️➡️、吸引力8️⃣、信任度和依賴性是在社交媒體中獲得影響力的四個重要因素。然而,在跨文化傳播的語境下,語言隔閡是否會阻礙流行文化影響力的形成呢?基於這個疑問,張老師引出了自己就韓國流行音樂文化消費行為所做的一項量化研究🗽。
張若楠老師在這項研究中發現,即使在明星和粉絲語言不通的情況下,跨文化準社交關系是可以形成的。即使粉絲不能直接聽懂明星說的語言,也可能對他產生某種長期的穩固的喜愛情緒🕹,並因此對該明星推廣的文化產生認同、推廣的產品產生購買欲。在媒體中接觸韓國流行音樂文化的頻率越高,越可能使受眾形成對韓國偶像明星的準社交關系⛹️♂️,後者又有助於提升受眾對韓國這個國家的好感🌉🫄🏿,甚至產生積極的行動👱♀️🧊,如購買韓國產品🥘、在現實中交韓國朋友🌪、主動學習韓語等。
與此相對的🐐,準社交關系的瓦解則可能伴隨著偶像明星形象的崩塌,也就是當下網絡平臺中常說的“塌房”。圍繞明星“塌房”的主題🤙🏼👩🏽🍳,張若楠老師做了另一項量化研究。在這項研究中,張老師發現,在社交媒體中獲取某明星“塌房”的相關信息後,主動進行獨立思考和查驗事件真實性驗證的用戶更可能會長期或永久避免購買該明星的代言產品,而未對塌房事件深入思考的用戶則更傾向於對該明星進行譴責或抵製,但因此並不會永久改變和該明星相關的購買習慣🤽。此外🚭,網絡意見領袖在明星“塌房”事件中可能會發揮催化劑的作用,增加用戶譴責“塌房”明星甚至抵製其代言產品的可能性。
講座最後,張若楠老師與在場同學進行了深入交流,她談到了社會科學研究給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看待社會現象的角度所帶來的深刻影響,並鼓勵同學們從自己的興趣點出發尋找科研的方向🕷。